
最新資訊
中年後常做惡夢可能是失智警訊,男性尤需注意
2023-03-31 新聞 康健雜誌
做夢很常見,但頻繁的惡夢可能是健康警訊。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子刊近來一篇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中年人,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是他人的4倍;常做惡夢的年長者,也更易走向失智。
睡眠中許多時候會做夢,特別在快速動眼期階段,大腦的視覺空間區、運動皮質區、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區域、與情緒有關的杏仁核及扣帶迴皮質等處的活性會大幅提升,因此夢境栩栩如生。
夢境時好時壞,國際夢研究學會(IASD)指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做惡夢,大約5~10%的成人每月會做1次或以上的惡夢。
夢具有療癒功能,但常惡夢須警覺 其實,夢是有療癒功能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沃克(Matthew Walker)在著作《為什麼要睡覺?》提到,在快速動眼期做夢時,正腎上腺素(與壓力相關的物質)會停止釋放,因此即使做惡夢,人們都是在一個安全的夢境環境裡重新處理不愉快的記憶,而不被情緒包袱拖累;在此無聲的重新整理後,隔日起床,或許對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就不那麼生氣難過了。
不過,如果惡夢頻率高,有可能是健康亮紅燈,近來就有研究顯示可能是認知功能衰退的徵兆。
惡夢纏身,可能源於前額葉退化 英國伯明翰大學人腦健康中心博士歐泰庫(Abidemi Otaiku)近來在《刺胳針》醫學期刊子刊《電子臨床醫學》的研究,以3份美國的社區追蹤調查資料作為基礎,分析600名中年人以及2,600名老年人的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變化,平均追蹤期長分別為9年及5年。
這群人最初的認知功能正常,但隨著時間過去,惡夢頻率不同的人出現不同的認知功能變化:
• 中年族群(35~64歲):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是其他人的4倍,男性風險較高。
• 老年族群(79歲以上):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2倍,男性風險較高;男性失智風險高達他人的5倍,女性僅1.41倍。
即使以統計方法排除本身有社會心理壓力、憂鬱焦慮、失眠等問題帶來的影響,也剔除一開始可能就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者後來出現帕金森氏症的人(這些徵狀被認為可能與失智症有關),仍舊看見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
歐泰庫在論文中解釋,失智症出現前的頻繁惡夢,可能源於大腦前額葉的神經退化,這使人在做夢時更易有負面情緒,清醒時也容易出現憂鬱症狀。過去就有研究觀察到,愈常做惡夢的人大腦神經退化愈嚴重,前額葉灰質和白質萎縮較甚。
「這個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很少有失智風險指標症狀能在中年階段就被發現。雖然還需要更多實證確認這些關聯性,但我們相信不好的夢可以是一種有用的方法,有助辨識失智高風險族群,並擬定策略延緩發病。」歐泰庫表示。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所轉譯科學負責人康乃爾(James Connell)接受《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也贊同,他認為臨床醫師可關注患者做惡夢的情形,作為評估預後及臨床醫療的參考。當病人提到反覆出現強烈且負面的夢境,醫師可以進一步詢問患者過去是否有經歷過創傷、工作或家庭中是否遭遇壓力等,解決惡夢根源有助緩解心理不適,促進健康老化。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所正發起一項開創性計畫,研究偵測疾病最早期跡象的方法,其中也包括睡眠模式的分析。
充分深睡,健康老化 就推估比例來看,做惡夢的人並不少,歐泰庫坦言,做惡夢可能源於壓力、焦慮或低迷情緒,許多人可能一生都有這樣的傾向。因此,他認為「因為潛在性失智症而做惡夢的人,其實可能只有小部分」。
但無論如何,睡不好,經證實會增加未來走向失智症的風險。
「惡夢可能代表心理壓力,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睡眠中斷的一部分,像是低氧、睡眠週期被中斷等不僅使人更易勾起惡夢,而且還阻止了慢波或深層睡眠的發生,」美國加州太平洋神經科學研究所大腦健康中心主任梅洛(David A. Merrill)在《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表示,身體及大腦均需要在深度睡眠階段休息及恢復,此刻名為膠淋巴系統的大腦清道夫最為活躍,有助清除腦中代謝廢物(包括與失智症有關的β類澱粉蛋白等),因此持續的、高品質的睡眠是讓大腦健康老化的重要保護因子。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科學官卡里蘿(Maria C. Carrillo)也表示,睡眠對大腦及整體健康相當重要。好消息是,臨床上有針對睡眠障礙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選擇,因此自己或家人有睡眠困擾時,就告訴醫師。
針對惡夢的治療也在發展中。歐泰庫在論文末寫道,阿茲海默症臨床前試驗傳來捷報,惡夢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普拉辛(prazosin)顯示可預防記憶衰退及減少β類澱粉蛋白,「這增加了治療惡夢有助減緩認知衰退、預防認知失能的可能性」。
預防失智,除了要讓自己睡好覺,《刺胳針》委員會2020年發表一篇關於失智預防、介入與照護的全面性建議也可作為參考—裡頭提及風險因子包括中年後的聽力損失、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以及65歲以後的吸菸、憂鬱、糖尿病、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空氣污染等。委員會強調,如果能盡可能避開這些因子,可望讓40%的個案延緩疾病的發生,甚至避免罹病。
轉自此處
睡眠中許多時候會做夢,特別在快速動眼期階段,大腦的視覺空間區、運動皮質區、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區域、與情緒有關的杏仁核及扣帶迴皮質等處的活性會大幅提升,因此夢境栩栩如生。
夢境時好時壞,國際夢研究學會(IASD)指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做惡夢,大約5~10%的成人每月會做1次或以上的惡夢。
夢具有療癒功能,但常惡夢須警覺 其實,夢是有療癒功能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沃克(Matthew Walker)在著作《為什麼要睡覺?》提到,在快速動眼期做夢時,正腎上腺素(與壓力相關的物質)會停止釋放,因此即使做惡夢,人們都是在一個安全的夢境環境裡重新處理不愉快的記憶,而不被情緒包袱拖累;在此無聲的重新整理後,隔日起床,或許對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就不那麼生氣難過了。
不過,如果惡夢頻率高,有可能是健康亮紅燈,近來就有研究顯示可能是認知功能衰退的徵兆。
惡夢纏身,可能源於前額葉退化 英國伯明翰大學人腦健康中心博士歐泰庫(Abidemi Otaiku)近來在《刺胳針》醫學期刊子刊《電子臨床醫學》的研究,以3份美國的社區追蹤調查資料作為基礎,分析600名中年人以及2,600名老年人的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變化,平均追蹤期長分別為9年及5年。
這群人最初的認知功能正常,但隨著時間過去,惡夢頻率不同的人出現不同的認知功能變化:
• 中年族群(35~64歲):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是其他人的4倍,男性風險較高。
• 老年族群(79歲以上):每週至少做1次惡夢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2倍,男性風險較高;男性失智風險高達他人的5倍,女性僅1.41倍。
即使以統計方法排除本身有社會心理壓力、憂鬱焦慮、失眠等問題帶來的影響,也剔除一開始可能就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者後來出現帕金森氏症的人(這些徵狀被認為可能與失智症有關),仍舊看見惡夢頻率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
歐泰庫在論文中解釋,失智症出現前的頻繁惡夢,可能源於大腦前額葉的神經退化,這使人在做夢時更易有負面情緒,清醒時也容易出現憂鬱症狀。過去就有研究觀察到,愈常做惡夢的人大腦神經退化愈嚴重,前額葉灰質和白質萎縮較甚。
「這個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很少有失智風險指標症狀能在中年階段就被發現。雖然還需要更多實證確認這些關聯性,但我們相信不好的夢可以是一種有用的方法,有助辨識失智高風險族群,並擬定策略延緩發病。」歐泰庫表示。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所轉譯科學負責人康乃爾(James Connell)接受《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也贊同,他認為臨床醫師可關注患者做惡夢的情形,作為評估預後及臨床醫療的參考。當病人提到反覆出現強烈且負面的夢境,醫師可以進一步詢問患者過去是否有經歷過創傷、工作或家庭中是否遭遇壓力等,解決惡夢根源有助緩解心理不適,促進健康老化。
英國阿茲海默研究所正發起一項開創性計畫,研究偵測疾病最早期跡象的方法,其中也包括睡眠模式的分析。
充分深睡,健康老化 就推估比例來看,做惡夢的人並不少,歐泰庫坦言,做惡夢可能源於壓力、焦慮或低迷情緒,許多人可能一生都有這樣的傾向。因此,他認為「因為潛在性失智症而做惡夢的人,其實可能只有小部分」。
但無論如何,睡不好,經證實會增加未來走向失智症的風險。
「惡夢可能代表心理壓力,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睡眠中斷的一部分,像是低氧、睡眠週期被中斷等不僅使人更易勾起惡夢,而且還阻止了慢波或深層睡眠的發生,」美國加州太平洋神經科學研究所大腦健康中心主任梅洛(David A. Merrill)在《今日醫學新聞》訪問時表示,身體及大腦均需要在深度睡眠階段休息及恢復,此刻名為膠淋巴系統的大腦清道夫最為活躍,有助清除腦中代謝廢物(包括與失智症有關的β類澱粉蛋白等),因此持續的、高品質的睡眠是讓大腦健康老化的重要保護因子。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科學官卡里蘿(Maria C. Carrillo)也表示,睡眠對大腦及整體健康相當重要。好消息是,臨床上有針對睡眠障礙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選擇,因此自己或家人有睡眠困擾時,就告訴醫師。
針對惡夢的治療也在發展中。歐泰庫在論文末寫道,阿茲海默症臨床前試驗傳來捷報,惡夢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普拉辛(prazosin)顯示可預防記憶衰退及減少β類澱粉蛋白,「這增加了治療惡夢有助減緩認知衰退、預防認知失能的可能性」。
預防失智,除了要讓自己睡好覺,《刺胳針》委員會2020年發表一篇關於失智預防、介入與照護的全面性建議也可作為參考—裡頭提及風險因子包括中年後的聽力損失、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以及65歲以後的吸菸、憂鬱、糖尿病、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空氣污染等。委員會強調,如果能盡可能避開這些因子,可望讓40%的個案延緩疾病的發生,甚至避免罹病。
轉自此處
所有消息
分店資訊
加盟優勢
如果您還在觀望或比較,那這些話很重要,您不一定會成為我們的伙伴,但多看多聽或許會讓您也找到合適自已的總部。
很多總部總會把加盟主劣勢寫成總部加盟優勢因為其實你想要什麼就是你欠了什麼。
所以你是不是想要大量行銷、網紅加持、高毛利、好學習、原物料自已拿、產品新、門面設計感高啊?
這些都是新台幣堆疊出來的......堆在你的加盟金上!!





舉 例
01
有大量行銷團隊=生意不好
合理的曝光是種常態投資,但只有門市生意差才需長期大量行銷,曇花一現的假像就是為了讓你感覺生意很好。
02
會請網紅持續宣傳=生意不好
如果是間生意穩定的門市,何必增加成本花大錢去請網紅宣傳呢?把盈利投資在親愛的員工身上吧,他們都很辛苦的。
03
有60、65%以上的毛利率=看的到吃不到
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就該知道,要嘛是總部的品質有多廉價,要嘛是根本加總了一堆賣不出去的售價在拉高毛利,然後你的客戶都被這些要拉高總毛利的售價嚇跑了。
留下來的還是買了那些沒有65%的商品,結果沒有了銷售量也沒有高毛利。
04
幾天快速學會SOP流程=無商業機密跟門檻過低
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經驗累積的,加盟主花了錢買到的是GOOGLE找的到、工讀生也都容易學會的東西,這技術有多低呢?不如挖一個店長合作吧,反正他都會,加盟金直接省了。
05
不用跟總部拿原料完全自已獲利=總部沒有後勤能力
沒有團隊自已去拿貨就不用成本嗎?總部沒有大量進貨制價、生產庫存能力,然後讓你當盤子孤兒自力更生,你卻相信這是優勢?
06
最新產品、文青系列=要重新教育市場的產品
不要測試人性跟測試錢包,消費者需要很多時間來認識商品,他還不夠熟悉前,他不買貨不會死,但你賣不了貨你會死。
你可以接受日本料理店只賣銅盤烤肉或韓式料理店裡面只賣生魚片嗎?
你可以接受燈泡造型的飲料然後放不了車上的杯架或袋子很難裝嗎?
你可以接受頂級茶葉泡出來的一杯原味茶售價在80以上嗎?
你可以接受咖啡口味的椰果,但是能接受一杯咖啡+椰果嗎?
我想以上還是有人能接受非主流的,但這是創業,至少要有8成以上的大部份人認同,你才有活命的機會。
07
幾百萬裝潢、高規格CIS=花錢
裝潢就能保證賺錢還需要總部嗎?
過度裝潢只有延長回本的時間,花大錢裝潢就保證有好生意,那還做室內設計或木工師父幹嘛..開什麼都好,一人10間開起來,10倍收入!!
合宜的裝修+人和的工作環境+穩定的商品細水長流才是生財之道。
查看更多 ▾
在嫩嫩燒肉飯
不走飢餓行銷故意放慢速度來製造排隊人潮。
不使用進口肉品只為長期以來的心安理得跟身體健康。
如果你要的是事業,要的是養家糊口,那我們聊一聊。
如果你只是想說花個錢做個現成的老闆,那別聊了,做吃的很累。
嫩嫩燒肉飯是傳統商機新品牌,不需要特別介紹產品,因為便當不是奢侈消費,是我們每天的一般消費,民生必須品。
但如何穩定輸出且有無總部做後盾就會影響到你能不能做好民生。
邁入企業化的核心在於商品的穩定,創新未必是壞事,但守住才是本事。
嫩嫩的餐飲顧問這樣說:「如果你的商品很難吃,也沒有關系,只要你一直保持難吃,那你就會有你難吃的客戶支持,只是能不能支持你的事業開銷,又是另外一件事」。
一直保持難吃容易嗎?
那一直保持好吃是不是得更加用心,所以在全面開放加盟之前就已經有中央廚房的設置理念,統一制程的原物料+現場SOP的協助來縮小導致失敗環節的各種變因,這就是總部優勢跟責任。
⚫○○○
加盟流程
聯絡我們
